《时间管理》

《时间管理》

“你的目标是什么?短期内你希望达成什么愿望?长期来说,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什么样子?”

“你打算怎么让自己从现状出发去实现自己的理想?你实现理想的步骤和措施是什么?”

现在,你需要做一个彻底的反思。你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。你到底想要得过且过——做你现在马上想做的事呢——还是为未来着想——做那些能让你今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事情呢?

生活就是在彼此竞争的压力下不断的平衡——为今天而生活,为明天作牺牲。

The Last Lecture ——Randy Pausch

Eat that frog

如果你每天早上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吃掉一只活青蛙,那么,你这一整天都会感到满足,因为你已经知道这可能是你这一天中即将发生的最糟糕的一件事了。

二八定律:

你的80%的成就来自于你的20%的行为

思考

早起的第一件事,就是迎难而上,做最困难的事。

时间管理的3个要素:意识、目标、选择

关于意识,之前读过《奇特的一生》,对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印象深刻,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程度异于常人,当然这是长期锻炼后的结果,反观自身,常常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,对自己做的事所用时的估计也往往偏低,时间粒度太粗,经常一天下来不知自己做了什么,放佛活在梦中,时间哪去了?一定是在某些踌躇犹豫时,为了暂时的安稳,拖延不做正事的过程中消耗了,毫无营养,只是为了片刻的欢娱。比如今天写论文,稍一提笔便会难受,不想难受,最合理的办法是坚持一段时间,等融入写作的状态时,逐渐忘记写作的痛苦,然而每每这时便会寻求能放松的替代品,看看朋友圈,打开网易云音乐听两首歌,在知乎上随意瞅瞅···这些都是极耗费时间的行为,形成了习惯,一直恶性循环,临近夜晚才发现今天又一事无成,接着对自己的信任也会慢慢削弱,要求进一步降低,慢慢沦为庸人,这是自己追求的吗?有意识的记录统计自己每一天时间的流向,首先明天自己的时间花在了什么上,有何产出,接下来才是逐步学习时间的分配。在时间估计上应实事求是,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,建议形成统计结果,以后也好借鉴。

目标,近期想达到什么目标,达到目标的过程总是需要时间的,估计大致的时间安排,每天应有相应的行动,逐步向目标迈进。

重要的是选择,人是不理性的,对短期结果的赋权远比长期重,这就是目光短浅,看不见背后的利益。选择,往往是说服自己,放弃眼前的小恩小惠,坚持做不太舒服的事,从而获得未来的汇报。因为不理性,所以习惯养成前期,一定得时刻提醒自己,之后靠着惯性前行即可。大脑的反馈回路也是得不断训练,现在的行为模式中,flight太多,fight太少,得训练自己遇事的第一反应。

选择的方法上,可参考知名的四象限法:重要且紧急、重要不紧急、紧急不重要、不紧急不重要

总结

  • 每晚总结反思今日的时间分配,合理地调整,不可偏颇
  • 牢记目标,刻进潜意识里,时刻想着完成
  • 两条路,选难走的那条